头晕几个月,竟是之前喝酒惹的祸
李先生是一位老司机,开车一直很稳,但这几个月来一直头晕,非常影响工作。在神经内科排除了脑相关疾病后,来到耳鼻喉科就诊。
耳鼻喉科能成为李先生看诊的下一站,是因为掌管平衡的重要器官,其实不在脑子里,而在耳朵最里面,它的名字叫做“前庭”。
与晕相关的疾病很多都与前庭有关,比如晕车、晕船、“王俊凯辞演跨年晚会”的原因——“耳石症”,以及很多老百姓听说过的“梅尼埃病”等等,都是耳朵最深处的前庭出了问题。
No.1
听君一席话,找到病因啦!
看到李先生过来,详细的收集病史是很重要的,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跟李先生聊聊,看能不能发现蛛丝马迹。
李先生在几个月前曾经出现过几次晕得很厉害的情况,都是在应酬喝酒的次日,在崎岖的山路上开车时出现的。作为老司机,李先生以前并没有晕车情况。
由于休息几天就完全不晕了,所以他也没重视。但如此反复了几次,逐渐逐渐地,好转不了了,整天晕晕的,稍微开开车或者动一动,症状就更明显。李先生很着急,可越着急越不行。
这些线索非常关键,它帮我们最终找到了李先生头晕数月的原因。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下面咱们就顺着线索一探究竟。
No.2
酒精会进入耳朵,跟你一起摇晃
你知道吗,喝酒后,酒精会通过血液进入各个器官,包括耳朵里掌管平衡的前庭。
因为酒精的密度比水低,所以进入前庭后,酒精会改变前庭内液体的密度,使它变轻。
这有什么影响吗?
有的。
当李先生次日在崎岖的山路上快速转弯的时候,会带动前庭内液体的流动。
但这时液体内已经混了酒精,它的密度、浮力、流速都跟喝酒前不一样了。产生的信号也变了,传递给大脑的平衡信息不正常,变得奇怪,所以李先生就头晕了。
“哦,原来这是因为喝了酒,又快速转弯,引起的病。”李先生领悟力非常强。
“没错,酒精改变了前庭的密度,而快速转弯刺激了前庭,从而引发了头晕。”
No.3
轻轻的,轻嵴帽来了
这种由酒精引起的头晕有专门的名字,2002年以前叫做“位置性酒精性眼震”,2002年以后叫做“轻嵴帽”。
“嵴帽”是耳朵最深处的前庭器官内,负责感知角加速度(可以理解为转圈圈、转头、睡觉左右翻身)的微小器官,它的作用是在感受到角加速度时,将维持人体平衡相关的物理信号,转化为电信号,让大脑感知,从而让我们维持平衡而不摔倒。
“轻嵴帽”的“轻”是指酒精或类似的液体,改变了前庭内液体的密度,使之变轻了。
酒精不是很快代谢了,为啥晕了好几个月呢?
正常来说,酒精能从身体里完全代谢排出体外。但对李先生来说,好几次的轻嵴帽反复出现,引起了先生情绪的改变,之后每次遇到类似情况就会焦虑、紧张、担忧,从而引起了慢性头晕。
李先生恍然大悟,喝了几十年的酒,没想到还有这种危害,痛定思痛,决定跟酒划清界限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前庭康复训练,李先生再也没有出现那烦人的头晕,开心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。
至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,后续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进行介绍,敬请期待。
No.5
不可不知的“轻嵴帽”
“轻嵴帽”最早提出来的时候,并不叫“轻嵴帽”,而叫“位置性酒精性眼震”,是1956年Aschan等人最早提出来的概念。他们总结分析观察到的临床现象后,认为酒精可能会暂时破坏前庭嵴帽和前庭淋巴液之间的密度平衡。
摄入酒精后,酒精(比重=0.79,比水轻)从毛细血管进入嵴帽的速度比进入淋巴液的速度更快,使得嵴帽密度低于它周围淋巴液的密度,改变了前庭对平衡的感知。
当头的位置发生变换时(比如低头、仰头、转头),前庭错误的感知,就会使得患者出现头晕症状,并在医生检查时观察到“持续的方向改变的位置性眼震”。
2002年,Shigeno等人根据病理生理机制,进一步提出了“轻嵴帽”的概念,从而将这一现象的症状性命名改为了机制性命名。
尽管已经有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,但相对于眩晕领域其它疾病来说,“轻嵴帽”仍然是一个较新的概念,对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,还存在很多学说等待学者们进一步验证。
所以,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,不要觉得这个病离自己很遥远。五一小长假马上要开始了,希望大家和朋友家人一起出去嗨皮的时候,注意安全,少喝酒噢
相关阅读
参考文献:
1.Aschan G, Bergstedt M, Goldberg L, et al. Positional nystagmus in man during and after alcohol intoxication[J]. Q J Stud Alcohol, 1956,17:381-405.
2.Shigeno K, Oku R, Takahashi H, et al. Static direction-changing horizontal positional nystagmus of peripheral origin[J]. J Vestib Res, 2001,11:243-244.
3.Takao Imai, Kazunori Matsuda, Noriaki Takeda, et al. Light cupula: the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of persistent geotropic positional nystagmus[J]. BMJ open, 2015,5(1).e006607.
免责声明:本文经卓正医疗健康信息组审核,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,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。文章转载请联系:medicine@distinctclinic.com。
点个“在看”再走呗